總結收官"十四五",謀篇布局"十五五"
北京2025年11月19日 /美通社/ -- 為深入貫徹落實種業振興行動,全面提升我國玉米種業科技競爭力,2025年11月14日,國家玉米種業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在北京成功召開第二屆第一次理事會。本次會議以"總結收官‘十四五',謀篇布局‘十五五'"為主題,系統回顧了中心過去四年的建設成效,深入交流研討了中心在關鍵技術突破、產學研融合創新及重點合作項目推進等方面的重要進展。會上正式發布了《現代玉米商業化育種試驗技術與智能裝備指南》專著,并凝練形成"十五五"期間中心建設與關鍵技術攻關的重點方向。
科技部和農業農村部有關單位,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代表到會指導。中國農業科學院萬建民院士,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李登海研究員,中國種子協會張延秋會長,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管理局局長李新海研究員,北京農林科學院趙久然研究員,中國農業大學賴錦盛教授,河南農業大學學術副校長湯繼華教授,吉林省農科院副院長張偉研究員,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長路明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王紅武研究員,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科技創新部副總監晉工,先正達集團中國副總裁、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姜業奎等參會指導。中心主任宋維波,中心首席科學家謝旗研究員參會并報告中心工作進展,中心總經理李翔主持會議。
宋維波就中心的建設與運營情況作了詳細匯報。在各組織單位、牽頭建設單位及共建單位的協同支持下,中心已構建起集"科研試驗平臺、概念驗證平臺、中試熟化平臺、應用示范平臺"于一體的綜合性創新平臺體系。該體系全面支撐了中心在關鍵基因產業化、現代育種技術研發與利用、優異種源創制及重大品種培育等方向的系統布局,并在全基因組選擇技術、新種質資源創制、精準定位測試、生物育種產業化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
面向"十五五",中心將聚焦三大方向持續發力:一是推動種源基礎群體的融合創新;二是促進生物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三是構建以市場需求為牽引、企業為主導的工程化育種體系。通過強化體系建設、加大資源投入,中心將持續為國家玉米種業的高質量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在《現代玉米商業化育種試驗技術與智能裝備指南》專著發布活動中,謝旗作為發布人報告該書編寫情況。該書由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心共同編寫,全書共分為9章36節,總計約11.2萬字,從立項到完成歷時600余天。內容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以試驗技術及流程為主,首次構建起從試驗設計、田間種植、表型鑒定、數據采集到結果分析的全周期技術體系;下篇主要介紹試驗相關的機械化裝備的應用,明確了各環節機械化、智能化裝備的選型標準與操作流程。本書旨在為行業提供一套覆蓋全鏈條、適配新需求、可落地執行的現代化育種試驗技術方案,期待能為我國玉米種業在測試與試驗領域的工作提供有益參考。
中心性狀開發總監梅文倩就中心關鍵技術進展作專題匯報;副總經理張健匯報了中心產學研合作體系建設及相關進展;趙久然研究員介紹了華北及京津冀區域中心建設推進情況;王紅武研究員則重點分享了中心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重點產學研合作項目進展。
與會領導、理事及行業專家對中心在"十四五"期間取得的成效給予高度認可,并就下一階段建設提出三點重要建議:一是要聚焦產業重大戰略需求,勇擔推動玉米種業發展的使命責任;二是強化資源鑒定、價值評估與高效利用;三是進一步探索產學研深度融合機制與利益共享模式,激發協同創新活力。會議期望中心始終心懷"國之大者",著力破解玉米種源關鍵難題,加快打造支撐國家種業振興的戰略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