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5年11月27日 /美通社/ -- 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每年大約有1500萬嬰兒早產,占全球新生兒的十分之一以上,相當于每10個新生兒中,至少就有1個是早產兒。隨著醫學進步,我國新生兒死亡率明顯下降,但早產卻成為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11月16日,值世界早產兒日(11月17日)前夕,北京和睦家早產兒學術交流會暨新生兒重癥監護中心(NICU)白皮書發布儀式在北京和睦家京北婦兒醫院成功舉辦。這份白皮書系統總結了醫院過去近30年在早產兒救治領域的專業經驗與人文積淀,旨在攜手業內專家,為中國早產兒家庭傳遞信心、探索全周期健康管理的未來路徑。
發布白皮書:從專業積淀的基石到未來照護的范本
談及白皮書發布初衷,和睦家醫療京津區總經理劉薇表示,這并非為了"炫耀",而是一次關鍵的"向內梳理"與"向外發聲"。"我們希望回顧過去近30年的經驗,為未來的學科建設提供思路。"劉薇表示,面對當前生育率下降、生育年齡后移等新挑戰,醫療行業需要前瞻性的思考。"通過白皮書,希望向所有信任或尚未深入了解和睦家的家庭,傳遞專業的信息,這也是構建信任的開始。"
"我們也想借助白皮書傳遞一個信息:即便家中出現了早產兒,也不要放棄希望。"劉薇補充道,"和睦家愿意用專業能力和最大的愛心,去幫助這些家庭渡過難關。過去的救治經驗證明,只要不放棄,孩子的生命力比我們想象中更頑強。"
這份信心背后,是扎實的醫療實力作為支撐。在劉薇看來,高救治成功率的關鍵在于將專業、溫暖與信任深度融合,同時離不開多學科協作、醫護的互動以及和家庭的溝通支持。"和睦家很早就踐行以家庭為中心、父母參與照護、袋鼠式護理等人文關懷模式。"劉薇介紹,"盡管寶寶很小,但能感受到父母血脈相連的感覺,家庭的早期參與對早產寶寶恢復非常有幫助。"
在業內專家看來,白皮書的發布對推動中國早產兒管理的規范化與精細化具有積極意義。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張巍,深刻剖析了當前早產兒管理的核心挑戰與未來方向。
"早產兒的救治,出院以后的管理是一個很關鍵的環節,"張巍坦言,"但這也是目前容易被忽視的一環。"她進一步說明,即便是早產兒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 ——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目前的隨訪管理也往往不夠系統。"比如孩子能否參加劇烈運動,視力長期發展如何,這些細節都需要持續關注。"而和睦家發布的這份白皮書,正是對如何系統化解決這些問題所交出的一份詳細答卷。
此外,和睦家白皮書的發布,為促進"公私協作"提供了良好契機。在張巍看來,"公立醫院有嚴謹的科研體系,非公立醫院有精細化的服務模式。雙方可以在信息共通、人才交流、臨床技術探索上相互支持。"她建議,非公立醫療機構可以憑借其機制靈活性,在特定領域"做高做精",探索優質醫療服務,與公立醫院形成互補,共同提升中國早產兒的生存質量。
臨床實踐:從特殊需求洞察到全周期健康守護
將"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落地,離不開科學的工具與關鍵的科室協作。在早產兒出院后的院后健康管理中,北京和睦家兒童保健科主任李月萍闡述了"新生兒行為觀察(NBO)"的應用與兒童保健科的生長發育監測的協同價值。
"早產不是病,而是換了一個地方成長,所以照護的核心是模仿宮內的養育環境。"李月萍主任介紹,NBO是一套溫暖的觀察系統,能幫助醫生與家長共同讀懂寶寶的獨特行為信號。"通過NBO,我們能了解寶寶需要什么樣的睡眠環境、采用何種喂養方式,以及當前是否適合進行早期干預訓練。"
她表示,科學干預的終極目標不是讓所有孩子遵循同一個成長模板,而是"讓每個孩子都能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NBO的廣泛應用,能夠更加個性化支持早產寶寶遵循自己的節奏和發展軌跡,展現生命的獨特潛能。
為實現這一目標,兒童保健科承擔著全程守護者的關鍵角色。"我們肩負著將早產兒從NICU平穩過渡到家庭與社會的重要使命,"李月萍主任解釋說,"團隊始終著眼于早產寶寶的全生命周期發展質量,從生長發育到遠期生命質量再到心理健康進行系統性的隨訪管理,實質上扮演著專業家庭醫生的角色,這對兒保醫生來說要求很高,所以對于伴有復雜健康狀況的高危早產兒,由具備新生兒專業背景的兒保醫生主導隨訪,更能精準把握情況,實現從急癥救治到長期健康管理的緊密銜接。"這一系列始于精準洞察、終于全程守護的臨床實踐,共同構筑了早產兒從存活到生命質量提升的堅實路徑。
從產兒攜手到NICU內分秒必爭的生命救援,到出院后漫長而細致的健康隨訪,北京和睦家希望通過這份白皮書,勾勒出一幅全周期健康管理的藍圖。它不僅是對過去近30年專業積淀的總結,更是對未來照護范本的一次積極探索。
在提升早產兒生命質量的共同使命下,這份白皮書展現了醫療機構將專業實力與人文關懷深度融合的責任擔當,也為在"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守護每一個家庭的生育希望,提供了有價值的實踐參考。